进入活跃期!已有人中招,外出警惕这种“夺命虫”

进入活跃期!已有人中招,外出警惕这种“夺命虫”
2024-04-12

春暖花开,气温适宜

正是适合踏青的季节

然而这时候

各种虫子也进入活跃期

在亲近大自然时

千万要小心

尤其是这种躲在户外的“夺命虫”

更是不得不防!

01、已有人中招警惕突然出现的“小黑点”

案例1:

        吴奶奶(化名)今年70多岁,有时会去山上干农活。前两天,吴奶奶突然感觉自己的耳朵很痛。邻居帮忙查看后,发现吴奶奶的耳朵背部有一个黑色的“小圆粒”。

        吴奶奶去了当地一所卫生院就诊。经检查,诊断其为蜱虫叮咬,而且蜱虫头部已经钻进皮肤。

案例2:

        近日,某地一医院收治一例蜱虫叮咬病例。

        患者周先生(化姓)到山里踏青,回家后感觉右腿腿肚子的外侧发痒,仔细一看,皮肤上有个“小黑点”。

        他试着用镊子拔,怎样都拔不下来。到医院时,虫子因为吸饱了血,身体变得圆鼓鼓的。医生使用麻药让虫子麻痹后,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皮肤上取出来,再对伤处进行消毒冲洗和消炎处理。

02、正是高发期症状和感冒发烧类似

        蜱虫为什么可怕?我们先来了解一下,什么是蜱虫——

        蜱虫,是一种野外寄生虫,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、植物上,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。

        不吸血时,像干瘪绿豆般大小,也有极细如米粒的;吸饱血液后,可变得跟饱满黄豆一样大小,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那么大。

        喜欢去树林、草丛玩耍的朋友们,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。

        每年4-10月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。蜱虫叮咬一般选择皮肤比较薄嫩的部位,如人和动物的颈部、耳后、腋窝、大腿内侧等处。

        被蜱虫叮咬后,患处会出现充血、肿痛,或者皮肤坏死,还可能会出现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病情极为凶险!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,结果耽误治疗。

        由于蜱虫体形极小,也有人将其误认为是黑痣。事实上,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看见蜱虫的足。

        因此,发现身上突然多出“黑痣”,一定要警惕是否为蜱虫。

03、蜱虫到底有多“毒”?

        蜱虫叮咬的危害并非吸血这么简单,而在于其吸血过程中所传播的疾病。

        蜱虫体内能携带80多种病毒、10多种细菌、20多种立克次氏体、30多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,蜱虫被比作传播病原体的“潘多拉魔盒”。

        叮咬人的蜱虫若没有携带病原体,一般只是引起皮肤炎症等轻微症状。

        若是被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,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蜱虫病)、森林脑炎、莱姆病、新疆出血热、蜱传斑疹伤寒、野兔热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、巴尔通体感染等疾病。

04、一旦被咬伤如何处理伤口?切勿生拉硬拽

        蜱虫主要生活在野外,如山区、郊外、森林、牧区等,特别在牛、羊放牧的区域蜱虫密度也相对较高。

        在野外活动可穿长袖衣服,戴帽子,将袖口、领口、裤腿扎紧,对裸露的皮肤涂抹一些含避蚊胺(不建议3岁以下婴幼儿使用)的驱避剂,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。

        如果不小心被蜱虫叮咬了,切记生拉硬拽。若有蜱虫已钻咬入皮肤,很有可能拽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。

不能拔不能拍,那被蜱虫叮咬了该怎么办呢?

        如果发现已经被蜱虫叮咬,应立刻前往就近医院寻求治疗。

        若离医院较远,无法及时赶到医院,可采取以下步骤自行处理:

1、仔细观察,找到蜱的头部区域

        一般蜱虫的口部会嵌入皮肤,躯干部分留在皮肤外。

2、用镊子夹住蜱最靠近皮肤的位置

        切记不要夹蜱虫的腹部,会导致它将唾液或血液注入你的皮肤内,更不要尝试用手指来捏住蜱虫,因为手指接触面太大,容易挤压到蜱虫的腹部,增加感染风险。

3、用比较恒定的力度缓慢向外拔

        拉动镊子时不要扭动、猛拉或摆动,不然蜱虫的口部容易被扯断遗留在皮肤中。如果没能避免口部被扯断,可尝试用镊子将其移除,若有少量残体遗留在皮肤深处无法清除,可先行暂时包扎伤口后前往医院处理。

4、拔除蜱虫后清洗消毒

        可用酒精或碘伏等消毒,若无消毒物品也可用温水和肥皂进行清洗代替,清洗时要将咬伤处和手同时清洗干净。

注意:患有过敏病史的人或被咬后出现全身性瘙痒、荨麻疹、脸部燥红肿胀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心跳加快等症状,请尽快到就近医院就医。

相关新闻
查看更多